俄乌危机下 我们为什么应该对中欧班列保持信心?

俄罗斯-乌克兰之间的极端局势引发了行业内的不安,中欧班列的首要过境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受限于欧美的严厉制裁,这条在疫情期间扛起稳固全球供应链的大旗的铁运通道,此刻正经历着信任危机。然而,我们需要拨开迷雾看清的是,中欧班列并没有丢失其作为第三通道的核心竞争力——安全性、稳定性和高时效,仍然值得市场的信任。

中欧班列仍在顺畅运营

目前除过境/直达乌克兰的线路停运以外,其他中欧班列的主要线路并未受局势影响,仍在顺畅运行。重庆、成都、西安、合肥武汉等平台公司发布声明证实了这一点。在本周二的主题研讨会上,欧洲运营商KLG Europe的负责人Rien Gulden表示:“不管是从运输安全性还是发运的稳定性来看,都一切正常,没有额外的延误情况,海关手续也未受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中欧班列近80%的货物仍通过北部主线(过境俄罗斯、白俄罗斯的线路)运输,过境乌克兰的线路作为众多新兴的替代线路之一,承担的货运量非常有限。此外,过境乌克兰的班列大部分选择由波兰入境欧盟,然而从去年11月开始,乌克兰铁路”出于建设工程的需要”禁止前往波兰的列车过境,这一禁令一直到今年2月11日才完全解除,期间过境乌克兰的列车数又骤减。对中欧班列整体运营来说,所以乌克兰线改道带来的影响微乎其微。

从运输时效来看,沿途并没有因俄乌危机而造成额外的延误,相反,拥堵情况反倒有所缓解。一些运营商表示,甚至可以在10天内到达马拉舍维奇。捷克运营商Metrans的负责人在研讨会上说道:“我们在马拉的场站目前有足够的运力处理来往列车,我相信其他场站也是如此,因为我们刚经历了(中国春节长假后的)货运淡季。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一些货主因为俄乌局势而犹豫或转向铁路,需求减少,那运力更不成问题。”

使用风险不高

为了稳固客户的信心,国内不少运营商采取了相关措施,比如承担因俄乌危机或欧盟制裁造成的额外费用、联系保险公司增加战争险、开发可能的替代线路和中转方案等。

欧洲运营商KLG Europe的负责人Rien Gulden提到,客户担心的是,在瞬息万变的局势下,货物一经发出,沿途的不确定性很高,“因此,我们提供全套的保险,并且和保险公司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目前保险公司并没有拒保、修改任何保险条例或增加保费,这从侧面反映,使用中欧班列运营的风险是有限的。” 的确,保险公司显然不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他们在对局势进行评估和预测后认为铁运的安全性仍有保障,这或许可以是市场的一剂强心剂。

此外,不少货主有意愿转向海运,尽管很难武断的说哪种模式更为稳妥,但可以明确的是,海运业的乱象仍在继续,并且很难在短时间内回归常态。

欧盟制裁不直接影响中欧班列

在技术上来说,主线的运营并不受直接影响。但欧盟对俄罗斯、白俄罗斯不断加码的制裁像是一个定时炸弹。目前已知的是,欧美对两国的直接制裁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没有直接阻碍欧洲公司与俄罗斯铁路的交易,只要避开部分被资产冻结和移除出SWIFT系统的银行,支付和收款都不成问题。

再者说,中资公司并不受制于欧盟的制裁,“一般来说,中欧班列的运营事宜都是由中国公司主导安排,由他们与俄铁直接合作,欧洲公司只是购买中国端的服务,并不会有支付问题。”Rien Gulden解释道,“现在欧亚走廊上很多公司都尝试由中国合作伙伴或中国的分支机构出面进行交易”。因此,从合法性的角度来说,过境俄罗斯/白俄罗斯的中欧班列仍然可以顺畅运行。

政治影响有限

其实,货主们的犹豫并不全然来自于对稳定性和合法性的担忧,而有很大一部分是受到决策者的意愿影响的。很多公司决策者出于政治立场或反对战争的考量,不愿意与俄罗斯公司有商业往来,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少西方企业选择暂停使用中欧间的铁运业务。这些企业中不乏行业龙头,而他们的决定释放的或许不是市场信号,而是政治信号。

而中欧班列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不可避免地与地缘政治挂钩。大国之间的博弈即便是在和平年代也从未停止,并且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中欧班列的运营。别国的态度我们无从揣测,但至少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主导者的中国,一直都是这条铁运走廊坚实的后盾。过去的十年,中欧班列从无到有,再到蓬勃发展,沿线国家对这条通道的建设热情和决心也可见一斑,为此我们也该充满信心。最后用王毅部长的一句话结尾:乌克兰应当成为东西方沟通的桥梁,而不应成为大国对抗的前沿。”

相关阅读:

作者:Shi, Hui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