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间运输全程使用卡车?它凭什么叫板中欧班列

在疫情强压下,除了开行量逆势增长的中欧班列,中欧“卡车航班”(简称中欧卡航)也异军突起,成为了继航空、海洋、铁路之后的第四物流通道,为跨境货运提供了有效的运力补充。一辆辆卡车在中国和欧洲的公路上日夜兼程地行驶,运送抗疫物资,助力跨境贸易复苏。因其成本相对低、时效快,中欧卡航被认为具有和中欧班列分庭抗礼的实力,在市场上受到广泛欢迎。它对企业的吸引力来自哪里?是否真的能叫板中欧班列,改变中欧货运市场的格局呢?

2018年11月13日,第一列中欧卡航从霍尔果斯边境驶出,先后经由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最终于26日到达波兰。这段长约7000公里的跨境旅程仅用了13天时间。CEVA物流大中华区执行副总裁Torben Bengtsson对此表示:“我们由此可以预见中欧间卡车运输的光明前景,这次试点证明,卡车运输与空运相比,可以节省高达50%的门到门成本,而与铁路相比,至少可以节省10天的交货时间。”

疫情期间,中欧卡航驶出了加速度。2月底,首班德国杜伊斯堡开往苏州太仓的“复工专线”卡车满载着来自欧洲的原材料,耗时14天到达组装园区。3月初从天津出发的“苏新号”,途中仅需换一次车,便直达车客户在德国的厂房,这一门到门服务仅用时两周。6月,一批来自南京的零配件搭乘“苏新号”,在15天后抵达塞尔维亚。这一货运新模式带来的惊喜不胜枚举。

TIR公约带来的高时效

中欧卡航的高时效得益于TIR公约(Transports Internationaux Routiers,国际公路货运公约),这一公约适用于出发国海关与目的地国海关之间的货物流动,其目的是简化和统一国际道路运输的行政手续。中国于2016年加入TIR公约,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主要市场和欧盟所有国家都是TIR成员。带有TIR标志的卡车只需办理一次通关手续就可以在成员国间通行,尤其对中欧间长途运输而言,减少了多次跨境时在海关的延误。同时,在TIR公约下,卡车可以实现直接的门到门服务,中途不用打开集装箱检查,省去了空运、铁运等从货运场站到客户的额外转运时间。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com

TIR公约带来的裨益在疫情期间更为明显,单一窗口使贸易商能够与所有有关机构进行电子通信,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使沟通更高效,有助于实现非接触式结构。而且,公约减少了货运过程中的实际检查,也能够减少人员之间的接触,提高安全性。

公路运输的灵活性

中欧卡航的灵活性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对货物种类的限制少,不论是IT产品、汽车配件、食品、化工品,还是机械设备等产品均可使用卡车进行跨境运输。TIR公约加持下的高效“门到门“运输服务和卡车本身的低运输成本,使高价货物和对时间要求严格的货品有了昂贵的空运以外的优质备选方案,此外还能解决超出空运运力范围的大宗货物的问题。再如锂电池等特殊物品或其他危险货品本来只能通过时效性低的海运,如今也可搭乘中欧卡航的“快车”。其二,相比起其他运输方式卡车运输对单次货运总量的要求小,不论货量大小都可以立即发车,不像中欧班列要通过拼箱等操作实现散货的运输,因而也更受中小企业的青睐。

行业内质疑的声音

尽管对中欧卡航好评声不断,但行业内也有人质疑长途卡车运输的经济优势。相比起中欧班列,中欧卡航的综合成本相对要高,并非所有的客户都愿意为这个并不突出的时效优势买单。Dachser亚太区海空物流董事总经理Edoardo Podesta表示,与铁路相比,他看不出卡车运输服务如何经济。他说道:”海关、路况、法规问题、安全、司机轮班等,使其成为一种非常复杂、风险很大的运输方式,特别是对于高价值的电子消费品来说,你能想象一辆满载iPad的破卡车出现在荒郊野外吗?”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Jan de Rijk物流公司的首席执行官Sebastiaan Scholte同样持怀疑态度,他认为理想的运输时间未必能实现,他在接受美国商业日报采访时说道:“所有地方的路况都不是很好,这么长的距离,发生事故或其他延误的概率较高,尤其是在边境。” DHL欧洲远洋货运负责人Felix Heger也对这一新的货运模式充满疑虑,他指出:“它不会比铁路更快的,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很高,而且我担心途中会有严重的安全问题。” 

标签:

作者:Railfreight.com